诱饵效应

  “诱饵效应”是最先在消费品的选择中被发现的,已经被证明是相当普遍的现象。经济学认为,人们在作选择时很少作不加对比的选择。那么,为了让消费者作出有利于商家利益的选择,营销人员便会安排一些诱人的“诱饵”,从而引导消费者作出“正中商家下怀”的决策。


  有更多的时候,“诱饵”并不需要真的存在。在行销活动中,常常有这种“幽灵诱饵”,比如旅馆会对已经订出去的房间大做广告,有的公司会宣传还没有上市的产品等。在很多汽车、手机、化妆品的产品目录中,商家们其实并非奢望卖出多少“豪华套装”和“顶级配置”,而是以此来提高消费者对相关产品的期望价位。


  我们司空见惯的“降价促销”活动中,也有幽灵诱饵的成分:商家常常会提到当前并不起作用的“原价”,那就是一个“被压倒”的诱饵。更有甚者,商家在使用“诱饵诱应”时,比人们想像的更“不惜血本”。


  实例分析


  实例1


  在电视机销售中,商家将供展示的电视机进行分组时,故意设计了如下可供对比的选择:


  19英寸喜万年牌 2000元


  26英寸索尼牌 3000元


  32英寸三星牌 5000元


  你会选哪一台呢?你一定和商家想的一样,虽然你不确定喜万年比三星要合算,但最终你再三权衡后会更倾向于选择放在中间的那台索尼。是的,索尼牌电视机一定也正是商家在这一季中最想卖的产品。


  这样的技巧还存在于各种各样的商品销售中,餐厅的菜单上总会有至少一个贵得离谱的高价菜--即时从来没有人点,或者你点了店家也会说恰好卖完了。这道高价菜的存在或许并不是要吸引顾客选择它,而是诱导你点第二贵的菜。因为当你看到有贵得如此离谱的菜之后,一定觉得第二贵或是更便宜的其他菜是如此的“物美价廉”。


  这便是商家的鬼把戏。每一个消费者似乎都是商家设计好的棋子,我们的想法和动机都已经被摸透,永远不出意外地按照商家设定的棋局为其送去利润。


  实例2


  卖场里的帽子和毛衣是摆放在一起的,标签上标出的价格分别是:帽子49元,毛衣299元。但是,令人惊讶的是,最后还有一行字:帽子+毛衣=299元。意思很明显,几乎等于买一送一。其实这样的促销手段也不是第一次见,只是人家直接就说“买一送一”,这家为什么还要摆出帽子和毛衣的单价来做比较呢?这样不就根本没人单买帽子或者毛衣了吗?反正这样的好事我不想错过,没有犹豫就掏钱买了一顶帽子和一件毛衣。


  其实,商家是精明的,他的聪明之处就在于了解人们的消费心理,那就是:人们每做一件事,每选择一样东西,都会加以对比,而越是有对比的东西就越能凸显价值。因为人们对某件事、某样东西并没有一个准确的衡量标准,并不知道某件事物的真正价值,而只能通过与这种物品相近的其他物品的比较来判断优劣。于是,有了前两个单价的对比,后面的“买一送一”就显得更有吸引力了。


  人们身边还有许多这样的案例,比如手机套餐、网费套餐、电器促销等等。这些商家的做法很好地诠释了一个叫做“诱饵效应”的心理学名词。为了进一步解释诱饵效应,有一个面包机的故事。


  实例3


  威廉斯—索诺马公司首次推出家用烤面包机(售价275美元)时,多数消费者不感兴趣。家用烤面包机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?它是好还是坏?我们真的需要在家里烤面包吗?有钱为什么不买旁边摆着的那台样式新颖的咖啡机?为糟糕的销售业绩所苦恼,面包机厂家请来了一家营销调研公司。他们提出了一个补救办法:再推出一个新型号的面包机,不仅个头大,价格也要比现有的型号高出一半左右。


  这一下销量开始上升了(外带大量面包),尽管卖出的并不是大号面包机,为什么?就是因为消费者有了两个型号可以选择。既然一台比另一台的明显要大,也贵了很多,人们无须在真空中做决定了,他们会说:“嗯,我也许不大懂面包机,但我确实懂得,真要买的话,我宁愿少花点钱买那个小的。”从那以后面包机就热销了起来。


  避免措施


  就算认清了商家所耍的把戏,人们又应该怎样避免“诱饵效应”的影响,少花冤枉钱呢?很简单,不论见到多么便宜的商品,无论见到多少被“诱饵”衬托得极为诱人的“目标商品”,都不要轻易地掏钱,只要坚守一条准则——只买需要的那件商品。


  为了保证这条准则更好地起到效用,建议大家在购买之前问自己三个问题:


  少了这件东西,我的生活是不是会受到巨大影响?


  是不是可能买到比这里更便宜的商品?


  是不是一定要今天就买?


  只有这三个问题的答案都为“是”的时候,再把腰包里的钱掏出来也不迟。


那些很熟悉但又叫不出名字的设计法则:诱饵效应

  入伏以来,开启了「高火」模式,奶茶成为了二手每日降温必备,买奶茶的时候,大家会不会在中杯和大杯中艰难抉择呢?二手的心里活动一般是这样的:中杯和大杯选哪个?感觉大杯喝不了呀,但是就差两块钱,大杯看起来比中杯多那么多,天热死了,大杯感觉也差不多能喝完,好,选大杯吧!是什么原因让二手从中杯改成了大杯呢?本期我们来聊聊。


  想看更多设计法则,这个专题里全都有:设计法则专题


  一、著名的《经济学人》订阅实验


  《怪诞行为学》中有一个著名的实验:


  《经济学人》杂志曾刊登过一则广告:电子版:59美元/年,印刷版:125美元/年,印刷版加电子版套餐:125美元/年。


  在麻省理工学院的斯隆管理学院的试验中,100位高材生中有16人选择了电子版,84人选择的套餐组合,0人选择印刷版。


  《经济学人》杂志的营销高手们懂得:人们很少做不加对比的选择。我们的心里并没有一个「内部价值计量器」,告诉我们某种物品真正的价值几何。相反,我们关注的是这种物品与其他物品的相对优劣,以此来估算其价值。


  在这个案例中,你可能不知道59美元的单订电子版是否优于125美元的单订印刷版,但你肯定知道125美元的印刷加电子版套餐优于125美元的单订印刷版。事实上,你可以准确无误地从合订套餐中推算出:电子版是免费的呀!


  在单订电子版和单订印刷版之间做选择有些费脑筋。但是,人们不喜欢动脑筋。于是《经济学人》杂志的营销人员给了我们一个不费脑筋的选择:印刷版加电子版套餐。


  二、什么是诱饵效应


  百度百科:诱饵效应(decoy effect),就是指人们对两个不相上下的选项进行选择时,因为第三个新选项(诱饵)的加入,会使某个旧选项显得更有吸引力。被「诱饵」帮助的选项通常称为「目标」,而另一选项则被称为「竞争者」。


  维基百科:In marketing, the decoy effect(or attraction effect or asymmetric dominance effect)is the phenomenon whereby consumers will tend to have a specific change in preference between two options when also presented with a third option that is asymmetrically dominated.


  经济学认为,人们在很少做不对比的选择,营销高手们会安排一些有诱惑力的「诱饵」,以引导消费者作出有益于商家的选择。


  在营销的时候,常常会有一些「幽灵诱饵」,这些诱饵并不需要真的存在。


  举个例子:二手最近在逛电商的时候,发现冬天收藏的一件棉衣在降价,对比原价,现价只要三折,领券之后的价格更划算,这使得二手不假思索的下单了。这个过程中,并不起作用的「原价」,就有「幽灵诱饵」的成分,「原价」的加入,使得「现价」更有吸引力,所以,二手不假思索的作出了购买的判断。


  那些很熟悉但又叫不出名字的设计法则:诱饵效应

那些很熟悉但又叫不出名字的设计法则:诱饵效应

  △ 「诱惑」了二手的价格


  三、诱饵效应怎么运用在界面中


  《增长黑客》中介绍了两个有趣的案例:


  案例一


  国外某款类似于 Tinder 的交友应用的早期数据分析过程中,产品团队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:当显示配对异性照片的主界面上只有一个可点击的「喜欢」按钮时,该按钮平均每天的点击数约为7000次(不喜欢直接滑走照片查看下一张);后来进行了 A/B测试,新增了一个「不喜欢」按钮,在其他因素维持不变的前提下,这个版本每天「喜欢」的点击数可以上涨到12000次左右。这其中就很好的利用了「诱饵效应」:当原本只有「喜欢」按钮时,用户看到相貌一般、模棱两可的照片时,会本着「看看再说」的心态滑到下一张,不产生按钮点击;当加入「不喜欢」按钮后,原本对某张照片秉持「无所谓」态度的人得到了更明确的行为召唤,产品的界面引导他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评判之间快速做出选择,要么不喜欢要么喜欢,不存在中间状态,也不给你思考的时间。于是按钮的点击次数就上去了。这也是为什么交友软件中一般都会设置「喜欢」和「不喜欢」两个按钮。


  那些很熟悉但又叫不出名字的设计法则:诱饵效应

那些很熟悉但又叫不出名字的设计法则:诱饵效应

  △ Tinder界面中的「喜欢」和「不喜欢」


  案例二


  迅雷在引导移动用户升级到「VIP尊享版」时,通过 A/B测试发现,如果升级引导页上仅有一个「华丽地变身」按钮,比同时有「华丽地变身」和「残忍地拒绝」两个按钮,点击率低了将近20%。仅仅是多出一个看似毫无意义的按钮,就将「选或不选」的问题巧妙转化为了「选哪个」,继而诱导用户「选这个」,点击和转化自然就会提高了。


  四、怎样克服诱饵效应


  在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进行选择时,考虑哪些是营销人员的「诱饵」,哪些商品是他们真正想销售的(即「目标」)?作为一种「诱饵」存在的额外选项,锚定了人们心理评估标准,将思维局限在惯性框架之内,影响人们快速做出可能是与理性背道而驰的判断。人们吝啬于分配有限的认知能力,只想不费什么脑力就做出选择。所以在选择的时候,认真的思考到底这是不是你想要的就尤其重要。


  参考资料:

  • 《增长黑客》,范冰<著>,电子工业出版社

  • 《怪诞行为学》(Predictably Irrational:The Forces That Shape Our Decisions),丹·艾瑞里<著>,赵德亮、夏蓓洁<译>,中信出版社

  • 《诱饵效应》,百度百科

  • Decoy effect,Wikiperia


版权声明

本文由网络资料整理,如有侵权联系站长删除。

相关推荐

评论